欢迎访问中国土地估价师与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会员服务 > 业界观点 > > 详情

中国房地产业2005宏观调控 惊心动魄的160天

来源: 日期:2006-02-22 12:14:12

中国房地产业2005宏观调控惊心动魄的160天

    2005年的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比以往都要来得更猛烈些,从3月初,《政府工作报告》将“调控房价”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3月17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至8月24日,建设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国家近期不会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而且,近期国家不再出台新的调控政策。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轮暴风骤雨似的宏观调控终于告一段落了。

  从3月17日至8月24日,160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中央各部委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手,其影响面之广,辐射到了每一个利益方的神经末梢。虽然由于政策滞后的缘故,最终效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至少经过了这一次的洗礼,不管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对房地产的认识都提高了不少。而现在,在这轮调控刚刚告一段落的时后,是时候让我们来回顾一遍,这160天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加息了,该怎么办

  这一轮的宏观调控,始于“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将调控房价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很快央行就做出了反映,宣布从2005年3月17日起,调高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由于绝大多数个人住房贷款年限均为5年以上,这实际上意味着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至少将上调0.2个百分点。

  这更意味着政府自1998年以来对个人住房贷款实行的优惠政策的终结。0.2的利率上升幅度虽不大,但传递的信号却异常明确,就是央行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已经产生了高度警惕。同时也明确了国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判断,“楼市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泡沫,需要通过好的政策来调整。”一直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表示。而在政策出台之后,房地产市场上,与此相关的各方也都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很快做出了反映。

  开发商:保持自信

  在房贷新政出台后,势必受其影响的房地产商们却态度微妙。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认可这一政策,认为取消房贷优惠是让房贷消费正常化的开始。但除了这些表态之外,地产商们仍然坚持房地产业无泡沫的观点,认为房贷加息对地产市场影响甚微。

  在房地产界一向敢作敢为的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表示,“房地产加息对中收入者压力最大,真正有钱的人不在乎利息高一点,而穷人又买不起房子。按照中国现在的情况,加息是控制不了房价的。”

  融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宏斌认为,此举不会对房价走势产生多大影响。房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目前供不应求的格局决定了房价不会因为房贷新政而下降,这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购房者:“提前”与“推迟”

  相对于开发商们的自信态度,普通老百姓对此次政策的反应十分强烈,大多数已购房者表示希望提前还贷。据中国社会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1000位公众进行的电话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听到房贷利率上升的消息,您的反映如何”时,42%的已购房者表示会考虑筹措一笔资金,提前还贷。

  有银行的人士表示,自从央行公布调高房贷利率的第二天,按揭中心的电话就被“打爆”了,很多购房者要求提前还款。与这些“提前”还贷者相反的是,大部分准购房者都选择了将自己的购房计划“推迟”,等待房价回落。

  记者有一位朋友,原打算近期买套新房准备结婚,可现在却不得不再等个一年半载。他说:“提高首付款比例对我的影响肯定特别大。如果按照原先20%的首付,我自己的10万元积蓄差不多够首付了。可现在提高到30%,首付就差了大概5万元钱。而且说不定房价还有可能下降,还是等等看再说吧。”

  此外,这次加息对投资性购房者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靠投资房地产已经赚了一笔钱的刘女士表示,这段时间肯定没得赚了,只能等待、观望。因为目前的形势很不明朗。而且银行的贷款成本提高之后,虽然她自己在购买房子时不用贷款,但她要考虑抛售时下家的承受能力,那些普通购房者通常无法一次性付清房款,而这将影响到她炒房资金的正常流转。

  新旧“八条”不辱使命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几大城市的房价持续走高,价格一涨再涨。而与此同时,一场对目前房价是否过高的大讨论的热情似乎涨得比房价还高。就在利益各方对此争论不休的时候,国务院办公厅,在3月26日发出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明确指出,由于部分地区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大量增加等原因,导致一些地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并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这还没完——4月27日,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认为目前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并提出八条措施,加上前面《通知》中的八条意见,分别被业界称为“旧八条”和“新八条”。

  这两个八条意见的目标高度一致——稳住房价。

  只有40天的时间,当市场还在忙着应对央行的加息政策时,国八条的出台让已经躁动的市场更加兴奋。与上一次的淡定相比,开发商们这次有些沉不住气了,因为他们已感觉到市场对这一政策的解读是“房价要大跌了”。

  开发商:集体喊冤

  出于保护自己利益的本能,开发商们当然不会任由房价下跌。他们首先为自己喊冤,表示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开发商为了获取暴利,而是由于土地成本太高,抛出了“地荒论”。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有了强调“地荒”是房价上涨主要原因的论调,只是这一次它传播的速度更快了、范围更广了,一时之间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地荒”的消息。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就数次坚称,房价上涨的根源是“土地供应不足”。

  而4月11日,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总为国务院操心的任志强,更是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对形势的判断与对策》的文章,业界俗称“万言书”。在“万言书”里任志强认为,“我们所说的‘土地供应不足’,其实是指形成有效开发的土地量不够。并由于这种认识与实际之间的差异,造成供给政策与手段上的滞后,形成供求矛盾恶化的结果。”任志强引用2004年国家统计局测算的国房景气指数表示,当年实际土地购置量的面积为近4亿平方米,但实际完成土地开发的面积不足50%。

  毫无疑问,任志强的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开发商的意见,他们不约而同而又整齐划一地把房价飞涨的原因归结到了政府的土地政策上。然而不管是出于政策制定的初衷也好还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也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然不会同意开发商们的这种论调,“地荒论”的观点随即遭到了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的强烈驳斥。国土部表示,目前各地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土地供应量是完全能够满足需求的。所谓“地荒”,是不存在的。针对“土地供应不足”传闻最多的北京市,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北京现在批出的可供建设住宅,并且已经在开发商手里的协议出让或通过规划的开发用地已有9000万平方米,可以建设3亿到4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如果按照现在每年的竣量计算,北京现在已经批出的土地足够建设10年住宅。

  国土资源部方面认为,开发商根据房子的市场价格来倒推取得土地的成本,然后到市场上举牌竞价。开发商竞拍土地时并不是无章法,而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房价来“出牌”,多高的土地价格能维持多高的利润他们心里清清楚楚。

  国土资源部还认为,从目前的房价构成看,房地产开发利润占的比例较大。据调研,目前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开发中的利润率普遍在10%以上,中高档商品房平均利润率更高,一般达到30%~40%,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市场:对峙僵局

  在中央明确了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度之后,很多购房者们都开始期待着房价会应声而落,然而严厉的政策调控似乎并未对楼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据《2005年上半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深圳上半年住宅每平方米均价为6547元,上涨12.05%。另外,北京市建委等部门发布的《北京市2005年1~7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也表明:1~7月,全市商品期房买卖平均价格730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了1312元/平方米,涨幅为21.9%。

  位于北京市大兴黄村的低密度大盘翡翠城第五期“福提岛”,在七部委新政后公开表示,要在7月初上调价格。而黄村区域的其他项目也都在酝酿要上调房价。显然,这些项目提高售价除了产品本身具有一定优势而自然提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开发商希望通过以提高房价的方式进行托市。“在主要成本并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销售价格还要上升,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要维持高房价,并让它成为现在的事实、今后的趋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事这样分析。

  这样的推断不无道理,6月5日,中城联盟成员企业曾齐聚深圳,联合寻求如何应对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专家指出,目前众开发商之间已经达成默契,在言论和观点上保持一致,集体维持原定售价或涨价,这正是造成房价依然坚挺的主要原因。

  然而居高不下的房价,与购房者期待降价的心理预期南辕北辙,这使得购房者普遍产生了持币待购的心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城市的居民中,有58.9%的居民认为房价目前的上涨势头将会得到遏制,68.4%的人倾向于持币待购。

  一边是死扛住不降价,一边是认定了价太高,在这样的较量下,最终的结果就是交易量严重下滑。就连潘石屹也表示,SOHO·尚都7月份的销售与3月份相比,下降了70%。

  炒房:以税收来控制

  当各方还在对房价上涨原因进行大辩论时,中央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对于房价的上涨,投机炒房者难咎其责。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推出了打击炒地、抑制投机和禁止期房转让等措施。其中引起业界最多关注的是:自2005年6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两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有关专家在解读该《意见》时认为,“其核心在于打击房地产市场的炒卖行为。旨在通过双向调节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这时距这次宏观调控的开始又过了55天。

  为了避免成为第一批全额征收营业税政策的实践者,炒房者开始和时间赛跑,七部委新政公布后,很多城市的二手房市场立刻出现大面积抛盘的景象。不少投资者致电中介公司,称只要能够在6月1日前转让手中物业,在价格方面可以作较大的让步。在新政出台后的一星期内,北京的三大房地产经纪机构中的我爱我家二手房日均挂牌量增幅50%,中大恒基和链家两家经纪机构的日均挂牌量的增幅也分别达到20%左右。中大恒基企划部经理吴海兵表示,五月往往是二手房交易的淡季,但是《通知》让淡季“一下变成了旺季”。

  在一部分投资者赶着时间抛售时,另一些投资者已经开始由卖转租,转向中长线投资市场。上海太平洋物业内部人士表示,在一系列调控政策过后,上海楼市中长线将看好。以联洋年华的两房为例,月租金可以达到4000~5000元,月还贷大约为6000元左右,投资客可以通过租赁市场缓解资金压力,等到更加合适的时机再卖出物业。

  期房:预售该不该取消

  8月中旬,就在房价的涨、跌之争还依然焦灼时,央行公布了《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很多房地产的市场风险和交易问题都源于商品房新房的预售制度,因此可以考虑取消,改期房销售为现房销售。”

  央行的建议出来后,立刻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赞成和反对者都很快拿出了自己的理由,力图能使政策决策者的天平倾向自己一方。终于到了8月24日,建设部新闻发言人站出来明确指出:国家近期不会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理由是,“商品房预售制度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确立的一项制度。从十多年的实践看,这一制度与我国国情是适应的,目前还不能取消。”这时,距本次宏观调控之始刚好160天。

  不过,在建设部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表态后,市场上关于是否取消期房预售的讨论仍没有停止,看来较量并没有最终结束。

  开发商:取消预售会倒闭

  在央行的建议出台后不久,建设部很快组织了全国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企业、金融部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关于商品房预售制度与管理座谈会”,进行讨论。

  在这次会议上,大多数开发商都表示,“在现有房地产发展阶段,取消期房预售是弊大于利,目前规避房地产业出现的纠纷和金融风险更主要是对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完善和管理,况且涉及到有关房地产金融风险更多的是金融部门的管理风险。”

  此外,一些知名的开发商们也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潘石屹说,“从我了解的更多情况来看,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限制房屋预售的政策。”

  任志强更是再次发表“万言书”,称央行报告的逻辑有误。任志强认为,这份报告在技术上存在房地产概念不准确和统计方法有缺陷等诸多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由市场化房地产商开发部分与半市场化非房地产商开发部分组成,而不是央行说的只由市场化的房地产商开发部分组成。他认为,由于央行忽视了另一半市场的信息,使该报告的结论有所偏失。

  更有开发商公开威胁,认为取消期房预售后,使得自由资金的占用时间特别长,由此开发商的开发成本会提高。而随着开发商回收的过程相应地增长,时间成本的加大,将最终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开发商们如此强烈地反对取消期房预售当然是有原因的。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4年房地产开发资金共筹措17168.8亿元,其中第一大资金来源为“定金和预收款”,占到总量的43.1%;其次是开发企业自筹资金,占到30.3%;第三是银行贷款,占到18.4%。中国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分析认为,其中的自筹资金主要由商品房销售收入转变而来,大部分来自个人按揭贷款,由此推断自筹资金中其实有占总量21.2%的部分仍旧是靠房屋预售带来的。如此核算,房地产开发资金中64.3%的资金都是预售带来的,预售支撑了开发商的脊梁。有人做了一下预计,如果取消期房预售制度,80%以上的开发企业要倒闭或者撤出房地产市场。

  同时,有专家指出,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绝大多数开发商的资金来源都依赖银行贷款和期房预售资金滚动开发。如果在这时候取消期房预售,将直接导致开发商资金量紧张。另外,即便取消房屋预售制度,房地产市场秩序问题、房地产金融问题也难以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

  购房者及专家支持“取消”

  当开发商们因为建设部的表态而安静下来时,支持取消期房预售的购房者和专家们却并没有停止发出自己的声音。

  易宪容博士针对开发商们的反对之声撰文表示,“一些人通过银行金融杠杆工具,套取银行的资金为其牟取暴利。如果获得暴利就归个人;如果一旦市场出现风险,就容易转嫁给银行。而最后来承担银行风险的,当然是整个社会广大民众了。”

  而对于要取消期房预售,消费者们大多表示赞同。在一份调查中显示,85%的老百姓更愿意购买现房。“现在许多开发商是借壳圈地、借钱盖房、期房赢利,这种经营模式的恶果不但使购房人面临巨大的质量风险,而且一旦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购房人的钱很可能血本无回。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当然应该遏制。”针对开发商的“叫屈”,一位购房人这样说。

  也正是因为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期房预售环节出现了这些问题,购房者才如此支持取消期房预售制度。不过,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建设部既然已经做出了明确表态,并同时表示,近期内不会再有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相信,短期之内,中央不会对“是否取消期房预售”做出裁断,但无论如何,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应该兼顾各方的利益均衡,如果为了保护一方的利益,而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那就背离了宏观调控的初衷。

  人物

  中国房地产业的历史并不久远,而其中大大小小的人物虽惶论王侯英雄,但他们的足迹与声音却明晰响亮,组合在一起足以描述这段历史的背景。

  有的人是靠行动来号召,有的人却是以语言来影响。有的人的行为在这段历史之内看,超乎寻常,但过后重新审视,已可以了然,只是可以给这段历史赋予更加典型的意义。有的人的言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符合历史并超越历史局限,他们或幽默、智慧,或机智、理性,或忧国忧民,或痛心疾首,这些言语体现出说话者的思想与历史立场,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背景。

  在精英辈出的地产江湖上,不再是精英们的话语论断,来自民间的话语也同样强有力切不乏智慧,更加体现民间的幽默。不过无论是精英、官员、民众,都是地产江湖的一分子,都是创造这段历史的主体,他们的语言表情与内容,他们的行动方向与纲领,他们的成败与得失……是这段历史让我们百感交集的缘由。那么,在2005年前三个季度里,可以记忆的到底有谁呢?

  于凌罡:最惊人行动者

  惊人行动——集资建房

  目前结果:被招安

  在于凌罡的博客上写着:“本人说话直,乐于助人,有时候言辞可能让人觉得直白不易接受,希望大家多包涵。”于凌罡“乐于助人”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号召几百人集资建房。

  其人的影响在2004年,但其人的历史终结可能会在2005年。3月,于与万通集团探讨合作事宜,始终处于被置疑的旋涡中的于也由“乌托邦”换成了“被招安”。于说:“这个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人和人之间都是妥协的产物。说白了,娶媳妇,没谁娶的媳妇是没缺点的。”这话尽管有道理,但听起来特别像被“招安”的借口。

  是孤胆英雄还是理想主义?是个人闹剧还是集体抗争?于的历史结论还不能明晰,但可以明确的有两点,一是于在这样的“行为艺术”过程中将个人迅速明星化;二是于的出现说明了这个地产时代不只是不规范,且存在“强权”。

  易宪容:最惊人言论者

  惊人言论——上海房价应该下跌50%,北京应该下跌30%

  目前结果:我说的话仅供参考

  没有哪个经济学家的话可以引起地产界如此之震动,但易宪容可以,而且震动的不仅仅是地产界。

  地产市场上,主跌者甚多,但是主如此跌法的寥寥无几。易一语惊人,惊得开发商指责这样的言论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并且胆颤良久,怕易再出来说话;惊得学界思考和检讨,经济学家的学术精神和社会道德感到底该如何调试,同行甚至说“他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家”;惊得购房者把钱捂得更紧,等上海10000元的房子5000就出手的“后新政时代”迅速到来。但到后来,易说:“我的话仅供参考”。

  现在,他同时给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大约10家媒体开专栏写评论,最多时一天写了7篇文章。可见,媒体是欢迎有这样“言论”的作者的。

  任志强:最喜欢发万言书者

  惊人行动:两发万言书

  目前状况:依旧有继续的趋势

  如果说社会上最热的是“芙蓉姐姐”,娱乐界做热的是“超女”,那地产界最热的莫过于任志强。也许不能这么类比,因为前两者的热来自于“做”,而任的热来自“写”。与潘石屹是个事儿就说那么三言两语地“秀”不同的是,任志强向来都是郑重其事,而且洋洋洒洒,上书万言。

  任氏言论不只这些长篇,短小精悍如“富人买房论”就曾让责骂声四起。

  无论是“地产教父”还是“开发商的枪”,任再发多少次万言书,也肯定不会站到买房者的立场上来。

  董藩:万言书之学者版

  惊人言论:今年房价涨幅5%~8%

  目前状况:装修自己的大房子

  与易宪容刚好相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预测今年房价涨幅5%~8%。很明显,民众拥戴易而讨厌董,甚至骂他“与开发商穿同一条裤子”,怀疑他拿了开发商的钱。不过,支持他的人封他为新一代地产理论界“大哥”。

  易宪容的泡沫危机感,在董看来大可不必。董认为,高房价不等于有泡沫,当前只有局部地区存在泡沫;房地产泡沫沪有京无。

  抛开抱怨,回归理性,我们才能正视董藩的理论。面对网上如泄洪般的批评,董自己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妙语

  建立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是一门研究妥协的艺术,而非斗争的艺术,做出适当妥协是解决阶段性利益不均衡的手段。——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

  6月1号是不是房价的一个分水岭,最关键是看城市能供应多少土地,供应的土地在什么地方,以及出台的这些政策能不能真正地贯彻执行,尤其是闲置一年的土地要收闲置费,闲置两年的土地要无偿收回,这些力度非常大的政策能不能贯彻执行。

  冬天来了,大家抱到一起会暖和点。——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我从来不听经济学家的,做企业听经济学家的就完了。真的。确实如此!

  企业如人,一定要跑一会歇一会,一直跑下去会累死的。——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

  新政对市场无论近期、中期、远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应该说,短期的影响很明显,市场已转为观望。不排除市场可能进一步萎缩,也有可能是反弹。我宁可楼市下跌,也不愿看到反弹。——万科董事长王石

  我们给部里写完报告以后他们正在积极研究,为什么不能给富人盖房子?现在我更觉得应该扶持和支持,引导高收入者住大房子,最后我想说别把我们房地产商人都说成是坏人。——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

  这就好像是供给一条路,需求一条路,从政府来说,应该是负责调控供给和需求的,现在是所有的政策都出台,实际上相当于十字路口,四面都是红灯。我认为目前是处在这样的时期。——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

  政府的政策储备是非常充分的,中国老百姓拥有住房的好日子刚刚开始。房子买得着的,别着急。

  就像医院对待一个病人一样,病人问:下面会给我吃什么药?以后会开什么药?医院说:后面什么药都有,关键看你明天的体温血压和其它症状。——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

  我要说明一个真实情况,以20年的经验,我告诉大家,要跌!

  开发商向市场发出钱包会捂不住、观望期将很快结束的信号,纯属无聊,这是在安慰自己,因为他有些绷不住了。

  这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属于有眼光的人,现金为王,九家不跌,总有第十家会跌,否则这就是个弱智时代。——原信达行总裁邓智仁

  全球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上,而这一泡沫是由中国和美国创造的。上海是这次经济泡沫的地震中心,这种情景有如1997年的香港和1990年的东京。当由于资金短缺而使得上海房地产的需求最终下降的时候,泡沫就会破裂。这个泡沫很可能将在数月内破裂,不会超过一年。——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师谢国忠

  面对目前市场冻结状态,代理商需要做的是解冻和防滑。——中房指数研究院华东分院副院长陈晟政策

  加息

  央行宣布从2005年3月17日起,调高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是央行一年之内第二次提高房贷利率,也是新政组合的开端。央行公开表态,是要通过此举打击炒房者,而平抑房价。但是,之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

  这意味着政府自1998年以来对个人住房贷款实行的优惠政策的终结。0.2的利率上升幅度虽不大,但传递的信号却异常明确,就是央行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已经产生了高度警惕,同时也明确了国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判断。但政策之后发现,效果甚微。

  国八条

  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提出八项措施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简称“新8条”)。分别被称为“国八条”与“新八条”,目的是稳定价格。

  以两个八条为代表的新政之后,购房者开始持币观望,开发商并不降价,市场开始僵持阶段。

  这次一系列的地产新政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其严厉程度也绝无仅有,地产业由此进入新的时代。

  新政立刻引起以任志强为代表的开发商的反应,“政府不应用行政的手段去干涉商品房的市场价格”。而有政府官员认为,房地产行业从来都是一个政府干预度最大的行业,这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因为房地产业“是靠国家稀缺的土地资源来盈利”。

  七部委意见

  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七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全文转发。

  这注定成为2005年政策之年的标志性事件,如果说之前的政策更具“宏观”的话,而这次七部委意见就突出了可操作性。国务院关于执行日期的规定,让房产业全体紧张,6月1日成为开发商和中介结构惧怕的日子。

  这确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又一枚重磅炸弹,此后没有再发重磅。这一次的政策也并没有立竿见影,北京和广州等地的房价几乎未动,业界都在讲持续效应。

  新政对二手房影响最大。新政后的日子是房产中介最受煎熬的日子,上海和北京在一段时间内,均有大批二手房中介公司倒闭的现象。

  国八条

  一、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二、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

  三、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土地供应,并督促建设。

  四、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

  五、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六、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七、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八、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新八条

  一是强化规划调控,改善商品房结构。

  二是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

  三是加强对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调控,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应。

  四是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五是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特别要加大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调节力度。

  六是加强金融监管。

  七是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八是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七部委意见

  一、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二、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

  三、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

  四、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五、明确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

  六、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七、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

  八、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概念

  泡沫论

  大都认为,新政的舆论储备来自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泡沫论”。谢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上,而这一泡沫是由中国和美国创造的。上海是这次经济泡沫的地震中心。

  地荒论

  虽然没有代表人物,但几乎没有不持“地荒论”的开发商。当然,持此言论的舆论导向很明显,那就是房子不可能不涨价。虽然国土部门一再出来回应,我们没闹地荒,但开发商还是以天价拿地,实在让人摸不清楚实质到底是什么。

  “泡沫论”与“地荒论”虽然不是这次新政才出现的新言论,但这两个说不清楚的言论却与新政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正确和清晰理解新政出台的背景以及其他言论,必须知道这两个。

  提前还贷

  与之前房地产疯狂时代出现“零首付”不同的是,新政之后出现了“提前还贷”的新概念,这是在罚息之后,银行的“新业务“。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你怕多交利息想提前还贷,那你就得必须承认违反了当时的贷款合同,先交罚息上来。大多数人不再理解到底提前还贷是为了什么?

  持币待购

  这是市场形成僵持的原因,同时也是结果。当购买者预期房价会降的时候,手里的钱就不再痛快出手,而是“持币待购”了,楼市越是冷清,降价的预期就越强烈,钱袋子就捂得越紧。这个从汽车行业引来的新词,是否也预示着房子和汽车的销售会有相同的走向呢?

  捂盘

  与购房者“持币待购”一起,像“合谋”一样让市场进入僵局的是开发商“捂盘”。好多开发商已经拿了预售证,但实际上并不销售,在期待市场回暖。

  炒房团

  虽然这不是新政之后才有的名词,但这个名字在新政之后却越发地被提及,因为新政的打击对象是投机,而炒房团被认为是投机的代名词。

  数字

  0.2房贷利率提高的百分点

  从3月17日开始,采用商业贷款的买房人,如果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将按照5.51%的利率向银行支付利息,比现行的同期商贷利率(5.31%)提高了0.2个百分点。

  2%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人民币对美元也从即日起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55%开发商银行贷款比重

  央行《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揭示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的64.3%是由预售带来,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

  25.65亿元北京最新地王

  8月1日,北京清河地块归属华润置地,地价是25.65亿元。

 

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富海国际港1506 | 邮编:100081 | 传真:(010)66562319 | 京ICP备0602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