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土地估价师与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会员服务 > 业界观点 > > 详情

避免土地利用失控应纠正城市偏向

来源: 日期:2003-12-15 11:10:11

避免土地利用失控应纠正城市偏向

作者:黄小虎 2003年12月12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这过程中,大量农地被征为国家建设用地。社会上普遍认为,城市化必然要减少耕地。是否真的是这样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务农的人不断转移到城市去从事非农产业,导致社会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加要占用农地;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又可以腾退出农村建设用地。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于农村,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大大低于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所以农村腾退出的土地要多于城市占用的土地。这些腾退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可整理为农地。总之,城市化的最终结果,应当是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加农地,而不是相反。因此,不应该对未来持悲观态度。据有关数据,我国近些年城市人均用地面积约在100平方米以下,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约为180平方米,甚至更多。就是说,农村人口每转移一个人到城里去,至少可节约出80平方米土地。另据有关资料,我国1978年约有城镇人口1.72亿人,2002年达到3.89亿,改革开放20多年共增加城镇人口2.17亿。当然,这2.17亿新增城镇人口并不全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其中有一部分属于城镇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假设20多年来,从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的人数为1.5亿,那么从理论上讲,应当可以净增120亿平方米,即1800万亩土地。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多年来,究竟有多少农地被征用为国家建设用地,尚缺少精确的统计,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粗略估算,恐怕不下于5000万亩。在这期间,也新增了大量农地,但是主要靠的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和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以及对农地进行整理。就是说,城市化本身并没有节约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土地利用失控局面。

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并没有节约土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刚起步,人们的收入水平仍很低。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市居民以后,没有能力将赡养人口也迁居城市,因而农村的宅基地无法腾退,甚至连承包田也还要保留,以作为家人甚或自己的社会保障。

第二,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的经济布局,铁路、公路、电力、水利、港口、机场、大型独立工矿等基本建设仍需加大投入力度,相应地要占用不少土地。这些土地基本不承担生活功能,不计入城市居民点用地。

第三,“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已比较高,不少农民已经举家迁入城市,有的甚至整个村庄的人都迁走了。但是,一些地方土地管理工作却没有跟上,没有及时开展村庄土地整理,导致城市扩展依然要占用农田。

第四,许多城市的党政领导,缺乏全局观念和资源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短期“政绩”和地方利益,盲目攀比,贪大求详,任意扩大城市范围和提高城市建设标准,滥设各类“园”、“区”、“城”,导致征用农地过度。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前二条属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限制因素;后二条则属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的第三条目前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而第四条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是导致出现某种程度上土地利用失控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和今后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解析。

纠正城市偏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占50%左右,省市约占30%,县乡仅占20%强。中央的财力真正用于支农的数量很有限,省市的财力更是主要用于城市。这样一种财力分配与使用格局,显然不利于农村工作。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分析的那样:“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财政人员的64.7%(不含军、警),但其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7%。……县乡财政支出中,人员及公用经费一般占可用财力的80%左右,不少县乡财政保工资保不了运行,只能是吃饭财政,甚至讨饭财政,债务累累,无力举办农村生产与生活急缺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县乡财力不足,但事权并没有减少,于是便打农民的主意,乱收费、乱摊派应运而生,农民的负担有增无减。在这过程中,贪污腐化、胡作非为也就必然产生,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

县以上各级城市政府,财力充裕的,大搞城市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就要占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专家分析,平均每10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就要占一亩农田。财力相对不充裕的城市,也要攀比,办法是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高价出让,从中赚出大量建设资金。所谓“土地是城市政府的第二财政”,一度被作为正面经验推广。这一来,不仅耕地保护不住,而且使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境更为不利。

调整财政分配格局,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相对应。要么充实县乡财政,使其不做无米之炊;要么明确有些事情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来负担。当前最突出的,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农民变市民,最大的障碍是文化水平低导致就业技能差,难以在农业之外谋发展。农民改变命运,希望在教育。本来,义务教育这一块,理应主要由政府负担,现在却是由农民自己来负担。据有的学者研究,近年来农户家庭支出中,教育支出普遍高于国家税收与乡统筹、村提留及各种收费之和,而且还有逐年上升趋势。农民为此不堪重负。如果能由财政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就能使农民负担减轻一大块,进而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第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精简政府机构。

现在考核干部的政绩,往往注重GDP的增长,注重招商引资,注重财政收入,注重形象工程,等等。这实际上是引导干部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助长某些干部的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变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要看干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哪些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什么贡献,对于保护农业、保护耕地是否尽职尽责。考察干部,不仅要听城里人的评价,更要了解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反映。在条件具备的地方,还应改上级任命为人民直选,使干部不仅要对上级负责,还要对选民负责。

在经费没保证情况下,要干事,就只能开向农民收费、摊派的口子,收费、摊派又要有专门的队伍,结果使机构、人员膨胀,收来的钱相当部分用来养队伍,陷入恶性循环。今后,要使农村工作有必要的财力保证,同时大力精简机构,压缩干部队伍。现在层层都是五大班子,是否必要?值得考虑。另外,有学者提出按照“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思路,改革财政体制和政府体制。主张地市一级和乡一级不再作为政府实体,而改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我认为,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改革建议,值得重视。

第三,进一步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出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出让这种方式也存在弊端,第一,抬高了用地者的投资门坎,并非所有的行业、产业都能承受,特别是一般性工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了投资风险;第二,助长了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低价征地、高价出让,靠“寅吃卯粮”搞建设。这是征地失控的制度诱因之一;第三,城市存量土地中,绝大部分仍是原来的划拨用地,单纯推行出让方式,不利于尽快把这些土地纳入有偿使用轨道。存量土地盘不活,城市发展就主要靠增量土地,加大了征地压力;第四,助长一些开发商千方百计“炒地皮”,谋取暴利,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有鉴于此,我认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应重点推行年租制。年地租制有利于避免上述弊端,但也还存在一些法律和制度障碍,用地者有顾虑。解决这些障碍,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其中最关键的是租赁土地使用权属于债权还是物权问题。在这一点上,农地承包经营权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土地租赁使用权也应当可以参照。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完善征地制度,二是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这两项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可以说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改革的前提,是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土地用途由国家管制前提下,允许集体和农民通过市场配置土地,发展二、三产业,从中获取土地级差收益。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广泛参与、享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改革的关键,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这两项改革,无疑会对一些地方随意征地,乱占农田起遏制作用。但我个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富海国际港1506 | 邮编:100081 | 传真:(010)66562319 | 京ICP备06025283号-1